福州市閩春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聯系人:羅先生
手機:15959000658
網址:http://www.vickijeffels.com
地址:福州市閩春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既要對“現行版”運行風險深入分析,又要依據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破解發展難題與困境,形成長效動力機制。
一、風險:我國經濟“現行版”已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典型的“四高四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與“低產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發展積累的矛盾較多,運行風險加大。
經濟運行效率較低。首先是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土地利用率不斷下降,我國城鎮人均建設用地從2000年的130平方米上升到2012年的142平方米。城市用地單位產出率上海只相當于紐約的1/29、香港的1/14。農業生產集約化、規?;讲桓?,不僅化肥、水資源浪費嚴重,還造成土壤污染。
其次是經濟效益較低。我國每個就業者創造的GDP僅為美國的21%、日本的32%。由于多數行業處于國際分工低端,產品附加值整體偏低。多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而發達國家一般為35%左右,美國、德國等超過40%。我國投資效率低下,據測算,我國GDP每增長1美元,大約需要5美元的投資,資金投入成本比日本和韓國經濟起飛時期要高40%之多。我國的投資率已接近50%,有的省份甚至達到80%。這種靠投資支撐的增長已難以為繼。
再次是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大量資源無效或錯配導致產能過剩嚴重。在鋼鐵、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同時,新興產業也出現了生產能力的閑置。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產能達到35GW,占全球產能的60%;風電設備產能30GW—35GW,其閑置都在40%以上。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經濟依然在增長,主要靠的是龐大的儲蓄和高投資率在勉強支撐。
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升級。我們一般用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新興產業占比來衡量產業結構合理性,這是一個誤區。其實,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取決于產品附加值的高低。農業可以帶來高附加值,新興工業也可能是低附加值。雖然我國經濟體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產業結構呈矮化態勢,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2011年我國已有220種工業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但基本是低端產品。“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這塊掛在我國制造業上的標簽,至今未能摘除。產業沒有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之分,附加值高低是決定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在出口產品中,中低科技含量產品比重較大。以2011年為例,61%的出口是中低附加值產品。這些產品比重過大,國家不僅要承擔出口退稅,還隱性承擔了社保、資源、環境等巨額成本。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口依存度也在提高,特別是科技、資源的進口依存度日漸攀升。我國科技的對外依存度在50%以上,遠高于日本、美國的5%以下。比如,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材料、高檔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集成電路芯片、汽車制造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資源的進口依存度也在提升。這種“兩頭在外”的結構加大了我國經濟的脆弱性。在理論與政策上,把“開放型經濟”等同于“外向型經濟”也是一個誤區,是導致我國外貿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
區域產業同質化嚴重。這不僅表現在傳統產業上,一些新興產業也是如此。我國有300個城市發展光伏產業,其中1/3建立了光伏產業基地。主要問題就在于各地產業發展呈排浪式特征,區域間缺少分工合作,致使產業結構效率低下。
市場缺乏創新動力。創新是經濟升級的動力,而創新必須依賴市場主體。據統計,我國科技人員3800多萬人,研發人員320多萬人,均為全球第一。但企業研發人員過少,且缺乏科研投入積極性。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不足1%,遠低于發達國家2.5%—4%的水平;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僅為27.6%,其中不少還是部門“指定”而掛牌的。特別是我國商業模式創新更是鳳毛麟角。魚塘中一條魚死了,這是偶然事件;倘若多數魚死了,說明是水的問題。同理,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意愿,說明我國經濟環境、經濟體制和產業政策還存在較大的調整空間。
二、根源:創新動力弱,路徑依賴嚴重
我國經濟“現行版”面臨不可持續的風險,表面看,是因為形成了外延擴張發展路徑依賴,而發展路徑的依賴,實際上是體制慣性的結果。
長期的速度追趕,使經濟調適機制缺乏。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是必然選擇。但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要把戰略重點轉移到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上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多年形成的認識和觀念已經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較高增長率已成為各級政府決策與社會輿論的一個心理關口,大干快上的強烈沖動影響著全國一盤棋的戰略實施。經濟協調發展的調適機制還有一些空白,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發展的總體協調性和統一市場的公平競爭性,影響了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升級。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還需進一步協調。市場主要是通過價格的發現形成,推動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與配置。價格若受到干擾而扭曲,就會導致資源錯配。如工業用地先拍賣、后返款,實際上是零地價;再如資源開采過程中的大量成本外化,使資源生產價格不完全。資源廉價使用,市場主體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這些都要求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要發生轉變,要由過去沖在一線招商引資、擴大投資,轉向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制定標準、保護環境、支持創新等。事實上,經過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市場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企業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自主地選擇投資、選擇轉型升級的路徑。